《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Ph.D.),本书旨在给饱受忧郁和心灵困惑折磨的人们带来福祉,使他们轻松获得了追求幸福和持久满足感的方法。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幸福?很多人可能会用钱来衡量,然而这本书会告诉你,钱能带来的幸福感十分短暂,甚至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的是焦虑和挫败感。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在后天通过有效练习得来的一种能力。下面是从书中节选的部分和穿插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感悟的内容,如果你读到这里,对这个话题仍然有些兴趣,希望你能读下去。
关于幸福的疑问?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经历长达5年艰苦训练后在16岁那年在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的例子。他以为这个胜利可以缓解长期以来的空虚感,收获一份持久的幸福感。然而,就在当晚,狂欢过后失落和空虚再次占据了内心,幸福感消失了。
一切建立在物质改变上的幸福感都会转瞬即逝。
那么什么是幸福?又如何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虽然今日尚未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甚至永远都不会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世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幸福的五步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积极地心态,当在工作或者亲密关系中身处困难期或低谷时,即使情况不是很严重,人们也很难有精力关注如何才能更幸福。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比如,我现在要比5年前幸福;我也希望,5年后的今天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好了,读到这里,重点来了,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幸福?”。等等,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前,先看下书中作者分析的几种人生模型。
解读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虽然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并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种能平衡当下及未来益处的汉堡呢?
第四种汉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前三种对应的,“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第四种对应的是“感悟幸福型”,这类人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益。重点是,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以上是四种人生模型,读完感受后,接下来我列举下书中提到的几种“幸福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幸福的方法?
方法1、设定幸福的目标
要知道,在一个惬意的环境中被动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乐,远远比不上那种有激情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中,以及为目标而奋斗所能体验到的满足感。
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我们一定要明白,除了目标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在旅途中带给我们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方法2、制定学习计划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们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无论你处于生命中的哪一段,无论你是15岁或是115岁,无论你是风光无限还是正在艰难地奋斗,你都可以为自己制订一套学习计划。你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
比如阅读这件事,学习中阅读是永远无法逾越的一步。无论你是基于何种理由,从那种类型的书开始阅读,最终只要你长期阅读下去,一定会归于经典,就像河流终将汇入大海一样。而在整个过程中,幸福感会逐步提升,直至达到高潮。当然,如何正确阅读,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
方法3、学会分享
与朋友、家人和爱人共享美好时光是幸福的必需品。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
方法4、打造幸福圈
成年人由于经历比较丰富,不需要像孩子那样一定要离亲人很近才能感受到被爱包围。对于我们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在关怀着自己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安全感。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们就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我们将大胆追求激情释放的自由,它可以是艺术、商业、教学或是园艺。无论最终是否富有或成功,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方法5、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幸福的生活需要内在价值观的支撑,就像纳撒尼尔·布兰登所写的,“要想找到价值,人们必须相信自己有资格享有这种价值。若要为幸福而奋斗,人们必须相信他自己有资格拥有幸福”。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自己,把虚荣的东西抛开。我们必须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享受快乐和意义的权利。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时,我们其实是在忽视或削弱自己的能力、潜力、喜悦和成就。比如说,我们可能会使用“是的……但是……”这个句式:“是的,我的生命里有快乐也有意义,但是如果它们无法持久呢?”“是的,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我要是像以前一样又感到厌倦了呢?”“是的,我找到了我的真爱,但是如果她离开我呢?”拒绝接纳已来临的幸福,只会带来不幸福;而长期的不幸福,则将带来虚无主义。
最后,有一个幸福至上的原则,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他们的总体生活品质甚至比那些从未企图追求物质的人们还要低。
由于自己的理解有限,可能会出现“断章取义”或者“三纸无驴”的情况,请大家谅解!如果读完有所感悟,或者对其中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还请阅读原著《幸福的方法》。